00812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家作品专题研究自考重点

2021-03-11


文学史上的一个极其特殊的称谓和现象。产生于六十年代,流行于文革时期。它是对传统京剧的一-次大胆的尝试和改革,由于江青的参与,样板戏过多地与“阶级斗争”的政治现实相联系,给文革期间的创作造成恶劣的影响。具体作品有:京剧现代戏《红灯记》《沙家浜》

《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海港》,芭蕾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等。12.独语体散文【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独语”是一种内敛的散文叙述方式,它

最大的特点就是封闭性与自我指涉性。独语体散文不顾及与倾听者的交流,而只注重自己孤寂的内心世界,通过强化自己内心的孤独感与荒凉感,表达一种个体面对世界的生命体验, 也实现一种带有幻美色彩的审美追求。代表作家及作品有周作人的《画梦录》。

母题【名词解释】“是文学作品中的一种反复出现的因素:一个事件、一种手法或一种模式”,它“也指一部文学作品中反复出现的关键性短语、一段描述或一组复杂的意象”。

“寻根文学”【名词解释】【选择】【填空】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形成的一种以“ 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代表作家及作品有韩少功的《文学的“根”》《爸爸爸》, 贾平凹的“商州系列”,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王安忆的《小鲍庄》,李锐的“厚土系列”和莫言的“红高粱系列”等。这些作家开始把目光投向民族文化,尝试以现代意识观照民族文化传统及民族心理深层的文化积淀,从文学与文化的关联中寻求民族文化“根”,以探索复兴民族文化的可能性。

赵树理【选择】【填空】因《小二黑结婚》而一举成名。此后到新中国成立前,他又发表了《李有才板话》《孟样英翻身》《李家庄的变迁》《地板》《福贵》《小经理》《邪不压正》《传家宝》《田寡妇看瓜》等小说。

“赵树理方向”【名词解释】赵树理的创作受到解放区文艺界的重视。19477,8 月间的文艺座谈会上正式提出“赵树理方向”,“作为边区文艺界开展创作运动的一个号召”, “作为我们的旗帜”。当时边区文联负责人陈荒煤在总结发言中说:“他的创作可以作为衡量边区创作的一个标尺。”在此前后出版了好几种评论赵树理创作的集子。

“红色经典”【名词解释】【选择】【填空】专指 1949—1966 年间中国大陆产生的那批政治倾向鲜明、社会影响巨大的长篇小说。主要包括《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保卫延安》《林海雪原》《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三家港》《李自成》《艳阳天》等。

“三红一创,保林青山”【填空】【选择】指长篇小说《红日》(吴强)、《红岩》

罗广斌、杨益言、《红旗谱》(梁斌、《创业史》(柳青和《保卫延安》(杜鹏程

《林海雪原》(曲波)、《青春之歌》(杨沫)、《山乡巨变》(周立波)。

朦胧诗【名词解释】【选择】【填空】兴起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是伴随着文学全面复苏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诗歌艺术潮流,以诗人舒婷、北岛、顾城、梁小斌、江河、食指、芒克等先驱者为代表。朦胧诗,以内在精神世界为主要表现对象,采用整体形象象征、逐步意向感发的艺术策略和方式来掩饰情思,从而使诗歌文本处在表现自己和隐藏自己之间, 呈现为诗境模糊朦胧,诗意隐约含蓄、富含寓意,主题多解多义等一些特征。作品:舒婷《致橡树》《双桅船》《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北岛《回答》,顾城《一代人》等等。

“新生代”【名词解释】【选择】【填空】又被称为“后新诗潮”,是一个极其庞杂的诗人群体,他们中有的人也被称为“后朦胧”“第三代”等等。直接从“对朦胧诗的反叛” 起家的“新生代”诗人主要有两部分:一,曾受到朦胧诗震撼而走进诗歌王国的“校园诗人” 如徐敬亚、王小妮、高伐林等;二,追随江河和杨炼之后致力于东方现代史诗创作的廖亦武、欧阳江河等四川青年诗人群。1984 年,当朦胧诗的热潮过去之后,他们又再次分化分别打出了“新传统主义”和“整体主义”的旗号,正式投身于“新生代”“新诗实验运动”的诗派洪流之中。代表诗人作品: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作品【选择】【填空】《单翅鸟》《自画像》《妻子和鱼》《思念前生》《麦地》

《天鹅》《秋》《祖国(或以梦为马)》《太阳·七部书》《春天,十个海子》《山植树》

《四姐妹》等。

贾平凹【选择】【填空】“单纯入世”“复杂处世”和“冷静观世”三个阶段或三种境界。作品《浮躁》《废都》《怀念狼》《高兴》《古炉》《带灯》《腊月·正月》等。

王朔【选择】【填空】作品《轮回》《顽主》《大喘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动物凶猛》等。

余华【选择】【填空】作品《十八岁出门远行》《四月三日事件》《现实一种》《死亡叙述》《虚伪的作品》长篇小说《呼喊与细雨》《活着》和《许三观卖血记》等。

“先锋小说”【名词解释】【选择】【填空】特指马原、莫言、残雪、格非、孙甘露、余华,以及洪峰、北村、吕新等人的小说创作。比如马原《冈底斯的诱惑》,莫言《红高粱》

《生死疲劳》,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等。

莫言【选择】【填空】作品《檀香刑》《民间音乐》《天堂蒜薹之歌》《生死疲劳》

《红高粱》等。

王安忆【选择】【填空】《荒山之恋》《小城之恋》《锦绣谷之恋》《叔叔的故事》

《神圣祭坛》《纪实与虚构》《乌托邦诗篇》《本次列车终点》《小鲍庄》等。


【简答题】【论述】1.如何看待鲁迅在传统批判中的偏激?

答:应该正确看待鲁迅批判的偏激,具体可以从偏激特点、逆反思维、语境、实际内容、坚决反对折衷调和的立场、对民族文化的分析态度这六个方面分析:

(一)从偏激特点看。

近百年来先进的知识分子中,鲁迅是对传统文化批判最深刻、攻打最猛烈的人之一,和同时代一些先驱者相比,这很明显。比如《狂人日记》中写道:“翻开历史书,满纸仁义道德的字里行间,看到的只有两个字:吃人”。

(二)从逆反思维看。

在对待传统的问题上,鲁迅常采取逆反评判,一些引以为荣的事,到了鲁迅那里,可能又有新发现,有入骨的质疑。鲁迅用这种逆反式的评判去警醒人们,挣脱被传统习惯所捆绑的思维定势,揭示历史上被遮蔽的真实,正视传统文化中不适于时代发展的腐朽成分。比如鲁迅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废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废与厌世,所以主张少看或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

(三)从语境看。

如果不领会鲁迅的这种批判意图和姿态,就可能以为鲁迅太片面和绝对。例如迅主张不要读中国书,要理解鲁迅说这些话时的“语境”。针对“五四”落潮后,那些重新要提倡“尊孔读经”的思潮,鲁迅提出要“少看中国书”,其中蕴涵有鲁迅对中国书也就是传统文化的整体感悟。传统文化当然有精华也有糟柏,不直笼统褒贬,但当传统作为一个整体,仍然严重牵绊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时,就不能不采取断然的态度,大声呐喊。这是“五四”启蒙主义往往表现得有些激进、有些矫枉过正的历史理由,也是文化转型期的一种常见现象。

(四)从实际内容看。

鲁迅所反对和坚决批判的,主要是传统文化中那些封建性、落后性的东西,是专制主义制度和文化。在这种情形下,鲁迅为了警醒人们,当然最好是大声疾呼,用决绝的而不是温温吞吞的态度立场,去告别旧时代。这样,有时他就难免要表现为“有意的偏激”。不能离开特定的语境,摘出一些句子,就来否定鲁迅,要看其所持立场以及发表言说的基本的精神指向,不能脱离时代进行分析。

(五)从坚决反对折衷调和的立场看。

鲁迅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衷的。”偏激只是一种策略,因为如果不用全盘否定式的彻底决裂的态度,如果一开始就总是强调“因时制宜,折衷至当”,那势必被调和折衷的社会惰性所裹挟,任何改革都只能流于空谈。

(六)从对民族文化的分析态度看。

鲁迅在为民族文化寻求新的出路上有其明确的主张,即对于传统一要批判,二要继承, 三要转化。同时他在做两方面工作,一是批判、攻打、破坏;二是梳理、继承、创新。鲁迅对传统所采取的是分析的态度,他褒贬鲜明。比如:鲁迅指出传统文学中常见的“大团圆” “十景病”,认为其功用就是粉饰现实,但他对传统文学也并非一概否定,如对《红楼梦》就非常赞许,认为其“敢于如实描写,并无伪饰”,鲁迅所肯定的是一种清醒的现实主义的精神与手法。

2.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什么?《呐喊》《彷徨》主要反映了哪些方面的内容?

答:鲁迅小说的创作基调是“忧愤深广”。《呐喊》《彷徨》大致体现了三方面内容:

对封建制度和礼教的彻底揭露和批判。

对辛亥革命经验教训的总结,以及对改造国民性问题的关注。

对变革时期几代知识分子道路和命运的探讨。



山东自考在线咨询表单
提交
微信加粉
添加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