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史》精简白皮书第一章 文学革命与五四新文学
1..“文学研究会”:文学研究会 1921 年 1 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有周作人、朱希祖、蒋百里、郑振铎、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沈雁冰、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十二人。在创作方法上,文学研究会强调写实主义,沈雁冰接编、 革新的《小说月报》基本上成了文学研究会的会刊。
“创造社”:1921 年 7 月成立于日本东京,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寿昌等人都是当时在日本的留学生。他们创办《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等刊物,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呐喊》、《彷徨》中农民题材小说的思想内容:(1)把批判锋芒指向毒害人民灵魂的封建宗法制度与思想的同时, 更集中地对农民及其他小生产者自身的弱点进行了清醒的批判。(2)尖锐地提出了“改造国民性”的主题。
《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1)创作方法上鲁迅开辟了多种创作方法的源头。(2)艺术风格上鲁迅作品在整体上注重白描,但也有出色的抒情小说和杰出的讽刺小说,以及荡漾着乡情和乡风的乡土小说,开中国现代乡土小说先河。(3) 格式上打破了中国传统小说有头有尾、单线叙述的格式。(4)情节的提炼和设置:鲁迅强调选材要严,他并不追求情节的离奇与曲折,而是严格依据表达的主题和塑造的人物性格的需要来设置和提炼情节。(5)在人物塑造上:采用“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的方式;鲁迅常常是以“画眼睛”的方式;注重用个性化的人物语言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注重将人物 摆在一定的环境中来加以表现。
《野草》在艺术上的探索和主要艺术成就:(1)诗与散文结合,以抒情为主,篇幅较短,内容含蓄、凝练,具备诗的特点;(2)哲理性、象征性和形象性相结合,大量运用象征、隐喻手法,构成了幽深奇崛的艺术境界;(3)在语言上表现为反义词语的相生相克,由此又派生出句式、节奏上的回环反复,词约而旨远,言尽而意永;(4)是中国现代散文诗走向成熟的第一个里程碑。
分析鲁迅杂文的艺术特色:(1)善于抓取类型,塑造典型形象,使议论和形象相结合,这是鲁迅杂文的鲜明艺术特点,也是突出的艺术成就;(2)语言生动幽默;运用联想,将不同时空发生的现象联系起来分析,增强历史底蕴;篇章短小精悍,犀利;反语、夸张等幽默讽刺手法,对比、暗示、比喻等手段,叙述突出事物内在矛盾,言有尽意无穷;寓意深刻, 驾驭语言的卓越才能。(3)创造文体,是对中国议论性散文的创造性发展。
7.(1)“问题小说”:要“为人生”,冰心的《斯人独憔悴》、《两个家庭》、《超人》,庐隐的《海滨故人》,许地山的《缀网劳蛛》、《商人妇》,王统照的《沉思》、《微笑》等,以对现实的深切关注和浓郁的人道主义思想为基本特征,以揭示社会问题,表达对于人生与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对于社会黑暗的批判为目的,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人生的问题。“问题 小说”真正能够“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的人生的,是叶绍钧”。(2)“乡土文学”:乡土文学作家群崛起于 1923 年左右,初开“乡土小说”创作风气的是鲁迅。代表作家有王鲁彦、废名、许钦文、彭家煌、许杰、蹇先艾、台静农等。
胡适的《尝试集》是新文化运动中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杰出成就和巨大影响的新诗集。
闻一多的诗集《红烛》(1923),《死水》(1925)。表现浓烈、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思。艺术特色:其诗论的核心内容是讲究诗的“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徐志摩有诗集《志摩的诗》(1925)、《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和《云游集》。《再别康桥 》与早年所作的《康桥再会吧》都以剑桥大学的校园景色为对象。
徐志摩的抒情诗艺术特色:(1)构思精巧,意象新颖,(2)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3)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4)辞藻华美,风格明丽。
“语丝派”以 1924 年创刊的《语丝》杂志为创作集结地,鲁迅和周作人都是“语丝”派的核心作家。“语丝文体” 的特色是短小犀利,富于俏皮和讽刺,任意而谈,无所顾忌。
瞿秋白的两部通讯散文集《新俄国游记》(又名《饿乡纪程》)和《赤都心史》,是中国现代报告文学的萌芽。
朱自清散文集有《踪迹》、《背影》。题材:社会性与政治性较强的题材;描写感人至深的亲情、友情、人情;写景抒情;表现生活情趣。艺术特色:一是善于细腻地描写景物;二是语言华美秀丽,修辞繁复。
春柳社:中国现代戏剧活动开始于留日学生组织的春柳社于 1907 年在日本东京演出《茶花女》和《黑奴吁天录》。
民众戏剧社:1921 年 3 月,汪忠贤、沈雁冰、郑振铎、陈大悲等发起成立,1921.5 在上海成立了“五四”以后最早的话剧团体——民众戏剧社。创办了第一个戏剧杂志《戏剧》周刊,这是以新的形式最早出现的一个专门性戏剧杂志,他们对堕落的文明戏进行猛烈的抨击,强调戏剧反映时代、人生的功利主义,提倡“写实的社会剧”。他们还提倡“爱美剧”, 即“非职业”的业余演剧,以摆脱商业化倾向,不受“座资底支配”,进行严肃的艺术创造。
第二章 30 年代文学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兴起的原因:(1)大革命失败以后,现实政治斗争和新的革命形势,要求无产阶级在文学上提出自己明确的口号。(2)1928 年前后,正是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波澜壮阔开展的时候。(3)大革命失败以后,大批原来参加实际革命工作的知识分子汇聚上海。(4)马克思主义思想和国际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2.左联:(1)1930 年 3 月在上海成立。(2)主要人物有沈端先、钱杏邨、鲁迅、田汉等。(3)纲领:鲁迅的《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演讲。(4)会刊《新诗歌》。左联先后出版的刊物有:《北斗》、《文学月报》、《文学导报》和《前哨》。
3.30 年代的三次论争:(1)关于“文学基于普遍人性”的论争:这场论争于 1928~1930 年发生在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理论家梁实秋之间。(2)关于“文艺自由”的论争:“文艺自由”的论争发生在胡秋原、苏汶和左翼作家之间,争论的焦点 是文艺与政治的关系。苏汶:代表了自由主义文艺思想,被称为“第三种人”。(3)关于“大众语”的论争:这场论争是因为 1934 年 5 月汪懋祖、许梦因等发动“文言复兴运动”引起的。论争的焦点集中于文学语言问题。
茅盾的创作:长篇:《子夜》、《虹》(梅行素)、《霜叶红于二月花》、《腐蚀》(赵慧明);中篇:《蚀》三部曲 (《幻灭》《动摇》《追求》);小说《林家铺子》;短篇:“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野蔷薇》;散文:《风景谈》《白杨礼赞》;论文:《从牯岭到东京》。
《蚀》三部曲思想内容:《蚀》是茅盾的小说处女作,整个作品以大革命前后一群小资产阶级知识青年生活经历和心灵历程为题材,深刻地揭示了革命中的各种矛盾和阶级分化。艺术特点:(1)再现与表现相结合。(2)现实与象征相结合。
《子夜》标志着中国现代长篇小说发展的成熟。1933 年称为“《子夜》年”。人物形象:吴荪甫的形象充分显示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性。赵伯韬(买办资本家形象)、屠维岳(资本家的走狗)、冯云卿(乡下地主)。艺术特色:
①宏大严谨的结构;②人物塑造方面;③运用象征主义的手法。地位:(1)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民族资本家的艺术典型吴荪甫形象。(2)《子夜》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对中国第一大都市上海作全方位描写的文学作品。
巴金:“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家》是巴金的代表作,“巴金”是他发表小说《灭亡》时的笔名。创作于抗战时期的小说是《火》。《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憩园》在表现反封建主题方面的特点:①作品以一座被称为“憩园”的公馆为背景,表现了杨、姚两个富贵人素家共同的悲剧命运;②“憩园”的旧主人杨老三败尽了祖上的家产;憩园的新主人姚家父子依靠封建家族制度的遗产过着腐朽、没落的生活,结果走向破落;③《憩园》揭示了腐朽的封建制度对其自身成员人性的扭曲与毒害,拓展了《家》的反封建主题。
9.(1)《激流三部曲》的思想内容:控诉封建大家庭的罪恶腐朽及其走向崩溃的必然结果,表现了青年一代的民主主义觉醒及其反封建斗争。(2)人物形象塑造:觉新形象——封建大家族的长子形象,他是一个重要的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高老太爷形象——封建大家族的专制家长,高老太爷的衰朽也预示封建大家族的衰落。(3)主要艺术特色:①作品具有很高的典型化程度。②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注重发掘人物的内心世界。③在结构上以事件为主线索,以场面串联故事。④在风俗画的描写中寄寓作家强烈的道德评判。
写于英国的作品:《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三篇中的翘楚,涉及中英国民性比较)。
《骆驼祥子》主题思想:小说通过旧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的悲剧,表达了对挣扎在社会低层的劳动人民悲苦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同情。揭露了把祥子逼进堕落深渊的黑暗社会。说明了仅靠个人奋斗去摆脱贫穷是行不通的。主要人物:祥子、虎妞 、刘四爷、曹先生、小福子。艺术特色:(1)人物塑造上很鲜明地体现了老舍写出“灵的文学”来的主张。(2)地域文化 特点非常突出。(3)语言“京味儿”十足;(4)小说结构采用了老舍所谓的“拴桩法”。
《四世同堂》:分《惶惑》、《偷生》、《饥荒》三部。(1)思想内容:反映的是抗战期间北京沦陷人民的苦难生活及其觉醒和斗争。(2)祁老者:老一辈北平市民。冠晓荷:民族败类的形象。祁瑞宣:不断摆脱传统文化影响。(3)艺术 特色:①全景式、多线索的广阔场景。②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呈辐射型、网络状展开。
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和《月下小景》,《边城》展示了沈从文的理想的人生形式。以湘西军伍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如《入伍后》、《会明》、《传事兵》、《卒伍》、《虎雏》、
《我的教育》等,抗战时期的《长河》(第一卷),《萧萧》是沈从文于 1929 年以湘西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的。
现代都市人生:《八骏图》、《绅士的太太》、《或人的太太》、《某夫妇》、《大小阮》、《有学问的人》、《焕乎先生》、《一日的故事》等作品。《八骏图》则代表了沈从文都市文化批判的最高成就,批判大学教授的卑下人格、反映他们污浊内心。
沈从文的艺术成就:(1)沈从文的小说在题材处理上,善用微笑来表现人类痛苦即使写杀戮;(2)小说具有散文化的特征;(3)熔写实、记“梦”、象征于一炉;(4)沈从文小说的体式丰富多样,语言古朴简峭;
《边城》的艺术成就:(1)在人与自然的和谐中展开的;(2)展现的内容既有真实性,也有作者的理想;(3)《 边城》所处理的时间与空间并不是运动着的社会历史时空,“边城”是一个极度净化、理想化的世界。
曹禺: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著有《雷雨》、四幕剧《日出》、三幕剧《原野》(仇虎)、《北京人》等著名作品。《雷雨》的诞生,及曹禺的《日出》、《原野》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艺术的成熟。
戏剧语言特色:(1)结构严谨,戏剧冲突尖锐。(2)人物性格鲜明。(3)语言的个性化。
《日出》主题:剧本的主题鲜明,批判“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不合理的社会制度。人物:陈白露。《雷雨》、《日出》的结构特点和曹禺戏剧结构艺术的变化:(1)《雷雨》是属于锁闭式结构。(2)《日出》则是人像展览式的结构。
东北作家群:在“九·一八”事变东北沦陷后流亡至上海以及关内各地的作者,他们以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家乡的怀念,创作了一批反映东北人民的生活与斗争的文学作品,被称为“东北作家群”。代表作家有萧军(《八月的乡村》)、萧红(《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端木蕻良、骆宾基等。
京派作家群:主要是指 20 年代末期至 30 年代,文学中心南移上海之后继续滞留北京或其他北方城市的一个自由主义作家群,当时亦称“北方作家”派。京派作家群流派特色:(1)30 年代形成的一个文学流派,成员主要是居留北京的一些自由主义作家,如沈从文、废名、芦焚(师陀)和萧乾等。(2)侧重表现人性的丰富乃至美好,展示乡风民俗的和谐。22.“新感觉派”作家群:阵地《文学工场》、《无轨电车》和《现代》等杂志,又被称为“心理分析派”。代表作家
是施蛰存《梅雨之夕》、穆时英《上海的狐步舞》、刘呐鸥《都市风景线》。穆时英被称为“新感觉派的圣手”和“鬼才”。23.臧克家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思想特征是其所自称的“坚忍主义”的人生态度。有诗集《烙印》。
戴望舒诗集:1929 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他也被称为“雨巷诗人”,叶圣陶先生称赞这首诗为中国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纪元”。
戴望舒诗歌的艺术特色/《我底记忆》艺术特色:(1)注重表现诗人所敏锐感受到的或朦胧或明朗的“诗情”。(2) 长于情绪的细腻体味而淡于激情的直接抒发。(3)摆脱外在形式的束缚,采取散文化的自由表达方式。(4)侧重借鉴并娴熟运用象征、隐喻、通感、移情和奇特的观念联络等表现手法。
阿英选编出版了《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这是最早的一部标明报告文学之名的结集。夏衍的《包身工》——是报告文学在 30 年代走向成熟的代表作、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等。
洪深的《五奎桥》、《香稻米》、《青龙潭》,合称“农村三部曲”。
夏衍的《赛金花》曾被称为“国防戏剧的力作”,继之又有他的《都会的一角》和田汉的《回春之曲》。
第三章 40 年代文学
1.40 年代重要的文学运动和文艺思想论争情况:(1)关于文艺与抗战关系以及抗战文艺公式化、概念化问题的论争, 论争双方:梁实秋、沈从文——左翼作家孔罗荪、张天翼;(2)关于文艺的“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3)关于现实主义与 主观论的长期论争,论争双方:胡风、舒芜《论主观》——毛泽东、冯雪峰、何其芳。胡风认为“主观战斗精神”是“艺术创造的源泉”。
孤岛文学:(1)就时间而言,是指 1937 年 11 月上海沦陷至 1941 年 12 月珍珠港事变日军侵入上海租界止。(2)这期间曾发生过颇有影响的“鲁迅风”的论争。(3)戏剧特别活跃:于伶《长夜行》、阿英的《碧血花》。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1942 年 5 月,延安文艺座谈会的召开和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次年公开发表。《讲话》要求文艺工作者“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使文艺为人民大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讲话》在文艺与政治的关系的论述中,明确以政治标准为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现代罗曼司”小说:代表作家徐訏和无名氏,这类小说以传奇化的情节,杂糅以爱国主题、情爱故事和浓郁的异 域情调,具有很强的浪漫特点,受到大众欢迎。
七月诗派:(1)因胡风主编的《七月》而得名,以艾青、田间为首,绿原、亦门、曾卓等也是其代表作家;(2)主要刊物为《七月》和《希望》,以抗战现实为内容,以自由体为主要形式。形成贯串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的国统区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
九叶诗派:(1)是 40 年代国统区出现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2)主要成员有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查良铮)和袁可嘉等。(3)主要刊物有《诗创造》和《中国新诗》。(4)他们既忠于时代和斗争现实,又忠于艺术创造。吸收了西方象征诗派、现代诗派的表现艺术和手法。
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思想内容:小说以“一二八”上海抗战以后十年间我国的社会生活为背景,描写了苏州头等富户蒋捷三一家在内外各种力量冲击下分崩离析的过程。主要人物:蒋蔚祖、蒋少祖、蒋纯祖。
张爱玲小说《金锁记》:(1)被傅雷誉为“我们文坛最美的收获之一”。(2)内容写曹七巧嫁到姜公馆,用自己的青春作为抵押,终于得到一笔遗产,但性格扭曲。(3)揭示了金钱毁灭人性的罪恶,黄金的枷锁永远禁锢着人的灵魂的自由,同样也禁锢着整个家庭。
艾青的作品:北方组诗:《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北方》、《乞丐》、《补衣妇》、《手推车》、《我爱这土地》、《旷野》。太阳组诗:《太阳》、《煤的对话》、《向太阳》、《吹号者》、《他死在第二次》、《火把》。诗歌的中心意象是土地和太阳。艾青的诗歌突出地表现着一种独特的情调,这便是浓浓的忧郁情绪。主要思想内容有:(1)写出了民族的悲哀、人民的苦难。(2)注重挖掘在苦难中坚韧奋斗的民族精神。(3)表达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沉的爱。(4) 表现对光明、理想、美好生活的不息的追求。艺术成就:①注重诗歌意象的选取和诗歌形象的创造;②注重感觉印象与所宣泄的主观感情的有机融合;③散文化语言和自由体形式的追求。
赵树理对中国现代小说民族化的贡献:①对中国传统的评书体形式加以改造;②写法上,借鉴了中国传统的评书或章 回体小说中注重故事连贯和完整的写法;③人物塑造上,注重将人物放到具体的情境中去加以表现;④在形象体系和情节 结构上,具有明显的对称性。⑤语言方面,使用经过提炼、纯化了的北方农民口语,加人必要的现代语汇。
孙犁特色:(1)以散文手法写小说,以一条简单的线索串联起几个重要场景,用饱含诗情的笔触写景叙事、抒情和写人。(2)景物描写非常出色,与人物心境、情节的发展相契合。(3)语言优美,描写叙述语言清新自然,优美动人,人物语言达到了高度的个性化和口语化。
李季长篇叙事诗《王贵与李香香》(被茅盾誉为“‘民族形式’的史诗”)。
第四章 50-70 年代文学
1.1956 年 5 月 2 日,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产生了秦兆阳《现实主义
——广阔的道路》、钱谷融《论“文学是人学”》、钟惦斐《电影的锣鼓》等有一定独立见解的文章。
“十七年”时期文艺领域所开展的思想批判运动:(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2)对《红楼梦》研究的批判;
(3)对胡风文艺思想的斗争。
大胆“干预生活”的小说: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刘绍棠的《田野落霞》;李国文的《改选》。
杨沫的《青春之歌》思想:是一部探索民主革命时期青年知识分子道路问题的长篇小说。主人公是林道静。
茹志鹃的《百合花》的艺术特色:(1)不是正面描写激烈的战斗过程,而是取战争中的一朵“浪花”从侧面表现战争;(2)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和刻画人物形象;(3)人物心理描写细腻准确,富于层次感;(4)艺术风格清新、俊逸。
柳青的《创业史》写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时期,主要人物是梁三老汉。
王蒙的《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的艺术特色:体现了作者早期贴近生活、干预生活的特点,也显示了独特的青春小说的气息。王蒙以青年人特有的胆识开风气之先,遵循现实主义精神,积极直面现实,敏锐而深刻地发现并揭露了生活中与新的历史转折格格不入的消极因素。在题材、主题和人物方面进行了探索,表现了 50 年代的浪漫主义精神和理想主义色彩(主人公:刘世吾)。
老舍《茶馆》艺术成就: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塑造了以王利发为代表的诸多性格鲜明的艺术典型;《茶馆》的戏剧语言是经过提炼的北京方言。被欧洲戏剧界称赞为“东方戏剧的奇迹”。语言艺术:(1)人物语言的个性化。(2)语言的幽默风格。(3)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
《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文艺黑线专政论”是《纪要》的核心。把 1949 年以来文艺理论方面的代表性论点
归纳为“黑八论”。危害:(1)践踏了“五四”以来的新文化传统,全盘否定了 30 年代以来、特别是建国后 17 年的文艺成就;(2)提出了“根本任务论”、“三突出”、“主题先行论”等一整套理论,造成了文艺理论领域的大混乱,给文艺界带来了灾难性后果。
第五章 新时期文学
文革”结束后,拨乱反正、正本清源是文艺界面临的首要任务。1979 年 10 月,第四次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召开,这是文艺工作者的一次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五世同堂”的盛会。
“伤痕小说”:是新时期文学涌现出来的第一个潮头。《班主任》是新时期文学的开山之作,得名于卢新华的短篇小说 《伤痕》。主要内容是对“四人帮”的罪行进行揭露和控诉,表现对任命遭遇的深切同情,歌颂对“四人帮”的不屈斗争等 。
“反思小说”的出现晚于“伤痕文学”,它以茹志鹃的短篇小说《剪辑错了的故事》作为标志。《李顺大造屋》算是“反思小说”的代表作。对解放以来特别是 50 年代中期以来的极“左”路线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与反思。
“寻根小说”:真正兴盛是在 1985 年。韩少功的文章《文学的“根”》,它与诗歌及理论批评领域中的“寻根”倾向一起,构成了在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地位的“寻根文学”。代表作:韩少功的“荆楚文学”、贾平凹的“陕秦文学”、张承志的“草原文学”等。
王蒙的主要作品:《活动变人形》、《布礼》、《春之声》、《凤筝飘带》、《蝴蝶》等“集束手榴弹”式的意识流小说。艺术特色:不仅体现在结构随意化,而且语言幽默、抒情、调侃,立意富有寓意。王蒙对新时期文学的贡献,首推对西方现代派“意识流”手法在小说创作中的借鉴运用。
高晓声的作品:《李顺大造屋》和“陈奂生系列”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 生出国》。陈奂生的形象最早出现于小说《“漏斗户”主》之中。
莫言小说的艺术特色:《红高粱》是莫言的代表性作品。小说最大的特色是民间化叙事和生命力的洋溢,特异的故事和非常规叙述方式使小说形成了语言和内涵上的极大张力,显得瑰丽而神奇。魔幻现实主义的原则是“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
余华小说的先锋性特点:(1)“冷漠叙述”(2)对现成文体的颠覆。
“朦胧诗”:主要吸收西方现代主义诗歌的表现技巧,在美学特征上更加朦胧。代表诗人:舒婷《致橡树》、北岛《 回答》、顾城《远与近》、江河《纪念碑》、杨炼《诺日朗》、梁小斌、王小妮和王家新等。特点:(1)70 年代后期出现的带有现代主义色彩的诗潮。(2)注重象征、暗示、联想等手法的运用,作品具有朦胧、多义的特点。
第三代诗人:80 年代中后期涌现的、更为年轻的诗人称为“第三代诗人”。这批诗人,也被评论界命名为“后朦胧诗群”、“后崛起诗群”或“新生代诗人”。反英雄、反崇高、平民化成为后新诗潮的总体特征。反意象、反修辞和口语化是后新诗潮在语言实验方面的重要特征。
“悼念”散文热代表作品:《望着总理的遗像》(巴金)、《幽燕诗魂》(丁宁)、《一封终于发出的信》(陶斯亮)、《毛泽东之歌》(何其芳)、《永远活在我们心中的好总理》(冰心)等。
巴金《随想录》:被称为“用真话建立起来的揭露‘文革’的‘博物馆’”。
余秋雨散文的思想:(1)深沉的文化忧患意识(2)厚重的历史感(3)在散文中所表现出的理性精神。艺术特色: 行云流水、华丽雍容、在变化中可见思维机智的散文语言。采用了小说式的叙事形态,使散文带有一定的情节性。
“社会问题剧”:在 70 年代末期形成了一个“社会问题剧”创作的高潮。崔德志的《报春花》、赵梓雄的《未来在召唤》、赵国庆的《救救她》、邢益勋的《权与法》、沙叶新的《假如我是真的》表现了直面现实的勇气和魄力。